一、 顾恺之简介
顾恺之(公元346~407年),东晋画家。字长康,晋陵无锡人。官至通直散骑常侍。工诗赋,擅书法,尤精绘画,尝有“才绝、画绝、痴绝”之称。顾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地位很高,“瘦形而神气远”、“以形写神”等论点对中国画有很大影响。传世代表作品除了《女史箴图》还有《洛神赋图卷》等。
顾恺之的作品,据唐宋人的记载,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,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,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。另外还有飞禽走兽,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。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,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。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。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,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,即: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。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;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——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。 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,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。顾恺之和陆探微、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的三位最重要画家,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。唐代张怀瓘对其画评价甚高,云:"张僧繇得其肉,陆探微得其骨,顾恺之得其神。"
顾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,在中国古代画史上声名显赫。擅长诗赋、书法,尤其精通绘画。画作《女史箴图》《洛神赋图》《列女仁智图》《斫琴图》等堪称珍品。在绘画理论方面,顾恺之也提出了“传神写照”“以形写神”“迁想妙得”等观点,重视体验观察,主张通过绘画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状态。
周密,紧劲连绵,如春蚕吐丝,春云浮空的特点。史有以曹不兴、顾恺之、陆探微、张僧繇合称“六朝四大家”。精通画论,其“迁想妙得”、“以形写神”等论点,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,影响很大。
顾恺之沉醉于艺术文学,淡于名利地位,以”痴黠参半,明哲保身"的处世哲学,以达到他艺术最高的成就。
二、《女史箴图》
《女史箴图》绢画顾恺之。全卷长348.2cm,高24.8cm,绢本设色,内容共分九段。现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。
(1)介绍
《女史箴图》此图的原作早已失传,现存的《女史箴图》有两个摹本。一个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,为南宋人所摹;另一个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掠,现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,传为唐代人所摹。《女史箴图》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,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。
《女史箴图》是顾恺之根据张华的《女史箴》画的一卷插图性画卷。此图原为清内府所藏,公元1900年庚子之役,八国联军入北京,为英军所掠。
“女史”是女官名,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;“箴”是规劝、劝戒的意思。张华是西晋大臣,当时的皇帝是西晋惠帝司马衷。司马衷是历史上有名的“愚帝”,他最出名的“段子”就是:当年全国闹饥荒,大臣们向这位皇帝报告灾情说道:百姓都没有食物都饿死街头。这位皇帝却疑惑地问道:“没有饭吃,为什么不吃肉呢?”这就是著名的“何不食肉糜”。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位不务正业的皇帝,大权被皇后贾氏独揽。贾氏善妒忌,多权诈,荒淫放恣。朝中大臣张华实在是看不过去了,又不便直接说,于是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了《女史箴》来劝诫和警示皇后。
(2)局部分析
冯婕妤挡熊
说的是画汉元帝率宫人幸虎圈看斗兽,后宫佳丽美人在座。有一黑熊突然跃出围栏,直逼汉元帝,冯婕妤挺身而出,护主救驾的故事。
班婕妤辞辇
画的是汉成帝游后庭,想与班婕妤同乘一辇,班婕妤辞谢并劝说汉成帝不要效法三代末主,应多考虑国家大事,成帝觉得班婕好说得很对,便不再让她陪同。
两女对妆
虽然画的是两女相对妆容,但插题箴文道“人咸知修其容,莫知饰其性”。意思却是在告诉贵妇们,修身养性比修饰容貌更重要。
夫妇并坐
画的是夫妇并坐,妾侍围坐,群婴罗膝。插题箴文是“夫言如微”至“则繁尔类”,意指后妃不妒忌则子孙繁多。还有规劝女子不能刻意争宠,专宠必生傲慢。以及女子若想尊贵,必须谨言慎行,尤其要“慎独”等。《女史箴》文共有12段,所以《女史箴图》原也有12段,但现存的唐摹本仅存9段。
(3)全图欣赏
三、《洛神赋》
原《洛神赋图》卷,由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,绢本,设色,纵27.1厘米,横572.8厘米,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。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《洛神赋》而作,为顾恺之的传世精品。
(1)介绍
全卷分为三个部分,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。人物安排疏密得宜,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、重叠、交换,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,无不展现出一种空间美。
《洛神赋图》宋代摹本,保留着魏晋六朝的画风,最接近原作。此画是以三国时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植的名篇《洛神赋》为蓝本创作的。《洛神赋》以浪漫主义手法,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。
顾恺之的《洛神赋图》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,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。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,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。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,如“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”“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”“皎若太阳升朝霞”等,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,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。
通过神话寓言,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,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。此卷很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,在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。它是书画中的另一种毫不逊色的《洛神赋》。
展开画卷,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,一双秋水般的眼睛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,痴情向往。梳着高高的云髻,被风吹起的衣带,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种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。她欲去还留,顾盼之间,流露出倾慕之情。初见之后,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,日久情深,最终缠绵悱恻的洛神,驾着六龙云车,在云端中渐去,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,终日思之,最后依依不舍地离去。这其中泣笑不能、欲前还止的深情,最是动人。
(2)全图欣赏
上一篇:只有一篇
下一篇:只有一篇